咨询热线
0898334352手机:海南市海口市龙华区中山街快盈VIII62号
邮箱:709507@qq.com
如何打造“出汗的体育课”?这8所学校的做法值得点赞|现教沙龙
2月17日,北京市教委发布《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体育八条”),提出大力推广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的班级联赛,严格落实体育课时要求,不得以任何形式挤占体育课,杜绝“阴阳课表”,杜绝“说教课”和“不出汗”的体育课。“体育八条”发布后,北京市各学校纷纷行动起来,推动体育教育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大力组织开展体育节、运动会和班级联赛等活动,让学生线日,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现代教育报社组织8所学校书记、校长走进朝阳区实验小学,探讨交流“体育八条”发布后,各学校的新探索、新做法、新实践。
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秉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以创新体育活动为抓手,形成了“人人爱体育、生生有项目、个个有收获”的校园体育教育生态。
学校实施“选课走班”机制,除国家课程外,还开设了足球、篮球、排球、花样跳绳、体操等9门体育特色课程。在此基础上,学校组建了游泳、啦啦操、拳击、脚斗娃等10个体育特色社团,让有运动兴趣和特长的学生获得进一步发展。此外,学校启用智慧体育运动设备,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体育教学的迭代升级,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化的体育体验。
在特色项目创新实践方面,学校自2016年就开始组织“班超”联赛。每年3~5月进行篮球“班超”,9~11月进行足球“班超”。截至目前,学校开展篮球“班超”累计500余场次、足球“班超”累计600余场次。学生们在活动中不仅培养了团队协作意识,而且构建了良好的同伴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坚持校内校外协同育人。自2021年9月起,学校新增了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亲子户外登山课程,鼓励家长参与到学校活动中,提高陪伴质量,形成家校育人合力。登山活动不仅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磨练了意志品质,还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目前,参与课程的家庭已经发展到了46个,先后登上了京内外16座山峰。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截至2024年,学校学生体质健康优秀率提升了66个百分点,肥胖率下降了11个百分点,近视不良率降低了近9个百分点。同时,学校也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足球、篮球、冰雪运动特色校。
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积极克服校园面积相对狭小的困难,从“团队赋能、科技赋能、课程赋能”三个维度,推动落实中小学“体育八条”。团队赋能方面,学校全力打造“体育学科带头人领航﹢运动等级专业人才协同﹢高学历体育新秀加盟”的多元协同体育人才“雁阵”模式,涵盖武术、街舞、攀岩、田径、花样跳绳等项目。教师团队积极开发了“课后服务体能挑战赛”“武术文化传承课程”等一系列校本课程,申报了多项课题,并参与了人教版教材编写工作。
科技赋能方面,学校加强体育和科技融合应用。目前已进入3.0版本阶段,学校引进了智慧体育场,融合了人脸识别和智能传感技术,自动采集跳绳、50米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等七大体育项目的数据。其中,AI动作捕捉系统可以监测学生动作姿态,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技巧,培养科学锻炼的意识。
课程赋能方面,学校严格落实“每天1节体育课”,创新实施“3﹢X”课程。其中,“3”节国家课程确保学生扎实习得运动技能,“X”拓展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上肢力量不足问题,学校设计了“器械训练﹢趣味游戏”双重提升方案。在体育教师专业指导下,大课间前往单杠区锻炼的学生人数显著增加,部分学生悬垂时长达到20至30秒,有效改善上肢力量薄弱的状况。学校积极构建体育赛事矩阵,形成了班级联赛打基础、年级对抗赛促提升、校级争霸赛展风采的进阶模式。一年一度的全员运动会创新性地采用“红黄蓝绿”跨年级组队形式,巧妙地将专项技能与趣味游戏情境深度融合,实现100%的学生参与率。
北京小学通州分校以传统文化为内容、以体育技能为主题、以学科融合为抓手、以真实生活为场景,构建活力“体育﹢”课程群,针对“健体、健脑、健美、健心、健行”五个维度分别制定了详细的指标体系,使学生在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增长知识。
学校充分挖掘校园体育运动的时间和空间,利用体育课因地制宜开展大单元教学,提升校园体育运动的质量,让痛快流汗成为体育课的常态。在大课间等活动时间,学校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除篮球、足球等传统强项以外,还设置了踢毽、跳绳等经典体育项目,学生们在指定区域快乐地动起来。为了增强体育运动的趣味性,学校根据体质健康测试目标,设计了相应的游戏项目,实现训、练、赛一体化,激发兴趣,培养学生锻炼习惯。
学校深化家校合作,科学精准助力每一位学生增强体质。针对存在“四小”问题的学生,学校鼓励他们加入“蝶彩训练营”,并为学生配发训练清单。家长根据清单及时督促并反馈孩子的锻炼情况。在家校共同努力下,“四小”问题得到改善,学校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在全区名列前茅。
学校全面部署了班级赛,包括篮球赛、足球赛、广播操比赛、拔河赛、吉尼斯挑战赛等“五大赛”。其中吉尼斯挑战赛需要学生们来“打榜”,不断刷新运动成绩。在此基础上,学校每年都会评选出“校园十大体育风云人物”。学校还成立了花样篮球、足球、棒球、垒球等十大体育社团。花样篮球项目荣获全国冠军,男篮、女篮多次荣获市区级比赛冠军。
北京实验学校(海淀)顺义学校由北京市顺义区南法信中学、北京市顺义区南法信中心小学校两所农村校组成。虽为农村薄弱学校,但学校迎难而上,提出“小切口、精应用、重实效”的理念,借助“AI﹢体育”,特别是“AI﹢跳绳”项目的单点突破,全面辐射推进“AI﹢全学科”课程的建设。学校突破学生体育参与度不高、运动效果不佳等重点难点,打造“跳起来”的校园。
2024年起,学校以跳绳项目为突破口,引进AI体育系统。通过举办班级校级联赛、运动会等丰富活动,借助运动达人榜等方式进行表彰,激发学生在快乐训练中改善体质,养成运动习惯。在课间“一刻钟”和课后服务时间,学校“跳出精彩·绳动校园”场地成为了校园里的人气打卡点。据平台统计,学校日均活跃人次达600余次,月统计AI测评人均12余次,月课堂测评人次达2000余次,月自由练习总次数5700余次。
在智慧平台系统使用方面,学校为学生配备运动手环,帮助学生科学运动、健康流汗,建立一生一策健康档案。50米跑、视力检测、一分钟跳绳……师生家长凭专属密码可以在学校公众号“智慧体育”窗口,查看学生体育电子档案,由此构建学校主导、学生自主、家长参与的教育模式,在校家协同建和成长的空间。经过一年的实践,学校学生的体能水平普遍提升,运动兴趣显著增强,体育成绩大幅提高。2024年,学校成为顺义区四、六年级体测成绩进步最大校。下一步,学校还将以“AI﹢体育”为切口,进一步深化五育融合,撬动师生跨学科课程素养的提升。
“体育八条”颁布后,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第二小学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守正创新,构建了“优课、勤练、常赛”的“体育八条”推进策略,实现“多能N会、受用一生、健康一辈子”的体育锻炼目标。
学校积极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要求,并构建了“3﹢1﹢X”的体育教学内容:“3”指3节国家规定的体育课程,由学校体育教师任教;“1”指每班1节学校特色课程,即网球课,由学校两名网球专业教师任教;“X”指根据体育教师专长开设的专项课程。在众多X里,足球和篮球又是普惠性的。
在一二年级,教师基于基本运动能力开展教学;三至五年级围绕运动技能,除完成国家课程外,教师还设计了篮球、健美操、体育舞蹈等课程,展开基础教学。到了六年级,学校创新性地开设专项走班课程,由各项目专项体育教师进行指导。
学校成立了多个体育社团,包括象棋、网球、健美操等。各社团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每天开展一个半小时的训练活动。此外,学校还充分开发大课间时段,构建了“4321”课间体系,即40分钟素质课间——热身操﹢课课练;30分钟律动课间——网球操﹢跳绳﹢体能练习;20分钟活力课间——轻松愉悦的自主游戏和兴趣运动;10分钟悠享小憩课间——准备学习用具、恢复体力,简单放松。
同时,学校积极开展各种赛事,如篮球、课课练、田径班级对抗赛,象棋智力月赛以及全员运动会。通过班级积分制等激励措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真正落实“人人都上场、班班展风采”的目标。
聚焦“体育八条”,秉承学校“每个人都重要”的办学理念,北京教育学院附属大兴实验小学深度挖掘体育工作的育人价值,重塑校园体育工作新样态。
学校倡导“健体育德、塑造品质”,将体育精神融入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体育课上,学校要求学生们将脱下的衣服整齐摆放,水杯有序排列。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习惯,实则是培养学生纪律性、责任感的生动体现,让学生们不仅收获健康的体魄,更塑造积极向上的品质。除了行为习惯的培养,学校还将身心健康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为学生开设心理讲堂,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在课程深耕上,学校融入年级特色课程与体能课程,夯实学生体育基础,篮球、足球、羽毛球、棒球、乒乓球几大球类分别进入不同年级段的教学之中。学校还开设武术、花样跳绳等民族体育运动,增强民族自信,建立理想信念。
班级联赛是学校近年来一直坚持的特色体育运动措施。学校精心设计全年赛事,包括接力赛、运动会、集体长绳挑战赛、短绳争霸赛、足球、篮球等班级联赛,还有拔河等有利于增强集体荣誉感的比赛,确保“月月有赛,人人参与”。
在赛事组织上,学校采取家校社联动形式,形成了“学校主导、家庭支持、社会参与”的育人模式。例如:邀请家长参与比赛,让孩子们在比赛中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支持;与周边社区、俱乐部合作,共同举办赛事,让学生在体育交流中增长见识、结交朋友。这样,既增强了班级赛的影响力,也让学生们学会了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成长。
2024年2月,北京市平谷区东交民巷小学马坊分校并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形成“一校五址”办学新格局。学校以体育工作为突破口,快速改变学校面貌,2024年全校体质优良率为95.25%。
学校紧扣“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确立“思想好、身心好、学习好”的育人目标。围绕“体育是第一学科”的教育主张,为每位学生送上“三个一”成长礼包:一副强健体魄、一颗聪慧头脑、一个胸怀家国天下的远大梦想。在常态体育课中,学校以“出汗﹢笑”为评价标准,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学校将足球、篮球、排球纳入体育必修课,创新“自有教师﹢外聘双导师”的师资配置;每节课增设不少于10分钟的体能训练,针对高年级推出“弱项强健计划”,通过引体向上等专项训练提升上肢力量。同时,学校探索体育与多学科融合,在上学期开发了6节体育跨学科课程,让体育成为知识应用的鲜活场景。
学校重构校园作息,打造“40分钟上午课间操﹢60分钟下午大课间”的锻炼体系。上午融合广播操、自编操和素质训练,下午开展阳光乐跑、班级特色项目。通过运动负荷监测,确保学生1小时中等及以上强度体育锻炼,在校时间运动不低于2小时。
学校打造“春分微马、秋分收获节”四季品牌活动,环湿地公园微马赛事吸引师生、家长千余人次参与。赛事既是体能测试,更成为家校协同育人的纽带。班级联赛覆盖足篮排等项目,体育节、运动会实现全员覆盖。“无体育不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孩子们在竞技中既学会“赢得漂亮”,更懂得“输得体面”,在挫折教育中锤炼品格。
北京市密云区第四小学是一所坐落于楼宇之中的小面积学校。学校以“自主设计、自主研发和自主制作”为主旨,以“自制校具”为撬动支点,重塑课间育人新场域,为儿童健康成长奠基。
研发护眼校具,助力学生视力保护。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对学生视力保护有着积极意义,学校在操场墙壁上设置了1/8乒乓球台、镂空式投掷架和带有磁力的三毛球等自制的体育器材,并配备了AI计时功能,护航学生用眼健康的同时,也便于开展班级联赛。
研发硬素质校具,帮助学生增强力量。学校的双层三维立体单杠围着操场的大树安装,有效利用操场的“边角料”空间,孩子们可以在单杠区域练腕力、练臂力。三维立体单杠成功申报了国家级专利。学生还可以在操场墙根儿位置的长管上进行“战绳”挑战,加强上肢力量练习。
研发趣味儿校具,增添学生活动乐趣。校园一角整齐放置着趣味套圈、“尖塔”“旱地龙舟”“辘轳式”卷绳臂力器、呼啦圈等运动游戏设备,为低年级孩子们开展课间活动提供了更多选择。
研发放松式校具,缓解学生身心疲劳。在篮球场边的大树下,学校放置了自主研发的放松校具——“多功能快乐健身椅”。课间,孩子们可以坐下来远眺休息、享受阳光、放松心灵;参加硬素质练习后的孩子们,也会来到这里,充分拉伸、放松身心。
这些自主研发的校具,具有鲜明的创新性、适切性、娱乐性、功能性的特点,它们不仅优化了学校空间,弥补了学校活动场地受限的短板,还大幅提升了学生课间活动的主动性,为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带来更多可能。
为贯彻落实“体育八条”,北京市延庆区第二小学通过“课程提质、活动增效、数据赋能、协同育人”四个路径,构建覆盖全员、贯穿全程、融合全要素的“大健康”教育生态,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素养。
延庆二小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要求,构建“基础﹢专项﹢创新”三维立体课程体系,针对3~6年级设“体育超市”选课平台,满足学生多元兴趣需求。学校多元拓展校本课程,因地制宜设计校本课程,开设球类、体育舞蹈类、田径类、冰雪类、棋类五大类学生喜欢的精品社团,并以每年四年级5次滑雪普及、二年级5次滑冰普及、二年级乒乓球普及为抓手,实现让所有学生至少掌握1~2项运动技能的目标。
学校坚持“课堂课间课后”一体化设计,构建全天候运动生态。特别是针对课间15分钟,创设五大类游戏、八大区域、45个点位“微运动”项目,活动种类丰富多彩。学校建立“一月一赛事”班级联赛机制,涵盖田径、跳绳、足球等八大项目,确保人人能上场。校级赛层面,学校举办春季马拉松、夏季体育节、秋季亲子运动会、冬季冰雪嘉年华“四季体育节”,区域赛则联合集团学校开展跨校赛事,形成三级比赛。
学校创新数据驱动管理模式,建立“一生一册”智能档案,联动体育教师、班主任、家长,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学校逐步引入AI智能设备,推进AI智慧操场,以此监测运动数据,规范技术动作,形成“学、练、赛、评”数字化闭环。
为保证体育教学成效,学校实施强师计划,积极利用校外、家长资源,与延庆区体育局、体校携手,拓展资源边界,实现内外联动,形成全员育人格局。